返回首页

2008国际金融危机评价?

220 2024-03-13 06:44 admin

一、2008国际金融危机评价?

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也称次贷危机。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道琼斯指数从最高点14279跌至7800点,跌了近45%。危机导致800万人失业,600万人无家可归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意义?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风暴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

2008年1月至5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更多是动辄有上百年历史的著名机构发布公告,内容不再是预期盈利下跌,而是巨额的损失。2008年1月中旬,美国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分别公告,因次贷净亏损98.3亿美元和98亿美元的资产减计,摩根大通2007年财报显示第四季度亏损35.88亿元,1月底,瑞士银行第四季度预计出现约114亿美元亏损……

最先的牺牲者,是国内有广泛知名度的贝尔斯登,因流动性不足和资产损失,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曾经的中国伙伴中信证券,急忙撇清关系。

恐慌情绪已经开始蔓延。美联储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一降再降,也于事无补。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扩大,各个机构对于经济前景的预期也愈加悲观。

四、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

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主要表现有:

1.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五、2008年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国际?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

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

六、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因外因?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如下:

1、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

2、贸易收支巨额逆差;

3、外资的过度流入;

4、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

5、过早的金融开放。

注: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

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偿债困难等。

七、2008年怎么缓解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各个国家都会采取相关措施去阻止事件的蔓延或者使这个危害降到最低。

财政政策措施: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5、产业振兴计划。

货币政策措施: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什么组织?

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局面下,2009年4月初伦敦G20峰会决议设立一个全球的金融监管体系,伦敦金融峰会决定新建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金融稳定论坛,金融委员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专家称其为“全球央行”(合作组织)。2009年6月27日,这个根据G20峰会决议设立的“全球央行”正式开始运作。

九、19年有国际金融危机么?

19年指的是2019年吗?截至目前(2022年6月),还没有发生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和不稳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但这并没有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十、国际金融危机是哪一年?

金融危机发生在2008年9月15日。全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是指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

具体表现为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比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

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

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

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