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作为领导应该如何合适的批评犯错的下属?

59 2024-04-10 10:35 admin

一般先训一顿,沟通完后进行考核,再想办法弥补错误。

说一个我骂人的案例。

上一个朋友昨天打电话问我:老张,你说我手底下这些员工犯了错,我都不知道怎么管理他们?说重了吧,他们一摔门就走了,说轻了吧,起不到教训的作用。你之前怎么管理的?上次看你骂你们公司的员工,过两天见他跟你更亲近了呢?

我给他说:首先,我想澄清一点,我脾气不好,员工有犯错的地方,难免有正常的批评甚至训斥,但从来没有用脏话侮辱过他们。

都是出来工作的,我理解他们,关爱他们,正是因为有爱,所以就有更多的期盼,期盼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成长。

当看到他们松懈或出错时,我就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念头,于是言语就重了。说到“骂”,不是真骂,而是说的言语重了一些而已。同时他们都知道我的意图是为了他们好。

再者,我想再澄清一点,不是因为我的这种‘骂’让他们愿意跟随我,是因为大家能看到我们团队的进步,看到他们自身的成长,他们才愿意跟随我。

最后,我给那个朋友说你只看到了表面,却不知道我在背后对我的员工们付出了多少。当他们业绩不好时,我陪他们一起做方案、找客户、冲业绩;当他们在管理上失去信心时,我手把手地教他们;当他们成功时,我会流下兴奋的泪水……

正是有了我的付出,有了我对他们这种成长的关注,才让他们能够信服我,愿意跟随我。试想,如果我在背后什么都没做,而直接上来就指手划脚的评点时,他们愿意跟随我吗?

还有一点,对我员工手下的员工,我就不敢‘骂’了,因为我对他们直接关注度不够,还没到什么都可以批评指点的程度,所以对我的下属的下属,我还是说话比较谨慎的。

除了我电话说的,其实还有一点,我没告诉朋友,我这个人还有点“护犊子”。

上次,我的员工犯了错,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其它部门的领导对我们部门的工作横加指责,对这个员工也口诛笔伐。当场我就跟那个部门的领导拍了桌子,并立了军令状:损失我们会追回来,还会超额完成业绩,不然我和那名员工一起辞职。

回来我就把员工大骂一顿,员工开始心理不服气,后来知道了我为了保他,立了军令状,才对我表示钦佩,然后我们共同想办法,挽回了公司的损失,并超额完成了任务。

再后来,这个员工成了我的左膀右臂,更加对我不离不弃,私底下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护犊子”才是真正的爱,真正把员工当成自己人,才能取得更大的信任。

想一想,从小到大,谁对自己打骂最多?父母!从小到大,自己对谁感恩最多?还是父母?为什么父母对自己打骂,而子女却始终不离不弃?

有人说,是因为子女的身体里流淌着父母的血液,父母给了子女生命,所以子女注定一生感恩父母。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宁愿离家出走,还有孩子宁愿与养父母一起生活而不愿与亲生父母在一起?

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才使子女对父母始终不离不弃。

放在职场里面,养,即物质供给,领导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为员工争取利益、谋福利,才能感动与激励员工。

跟着领导干,首先不吃亏,薪酬、奖励分配公平合理,为员工争取合理最大的利益,让员工觉得我在公司干的舒心,激发员工的潜能。

育,即是教育、教导。领导无时无刻不在尽自己的能力教育着员工:如何在公司中走好每一步,如何取得更大的晋升。不说教育的效果如何,但让员工看到领导对自己员工的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事业成功,超越自己,或者就算员工离职,自己创业,那也是自己育人的结果。

也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教育,才让员工有了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也是会被员工铭记的。

正因为领导对员工有了这样的“养育之恩”,所以即使领导“骂”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家”而去的。员工知道,这种骂,实际上就是也是“养育”的一种,也是需要感恩的。

总对言之,正是有了领导对员工的那份坦诚的、无私的爱,才会有了员工的感恩回报之心、员工的不离不弃。

所以,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反思——自己对下属有没有做到发自内心的“养育之恩”。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了,相信自己的下属都会像子女对父母一样,不会轻易相离而去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应该就如同家庭一样,是积极向上、充满爱而又不乏严格要求的。

一个管理者,如果真正能做到像父母那样,发自内心的真正为下属的物质利益而倾尽全力,比如全力以赴的与全体员工一起拼业绩,让员工对工资较满意,那么员工就会爱戴他。

有时,当管理者拼尽全力了,却最终没能从物质上达到员工想要的水平,但员工依然爱戴他。这是因为员工愿不愿意跟随一个人,不是看对方能给自己多少物质利益,而是看其是否尽心尽力了。

试想,一个能够给你很多钱的人,却整天对你颐指气使、呼三喝四,你会跟随他吗?

一个管理者如果真正做到发自内心的去教育下属,让下属在思想上、精神上能够健康成长,即使方式方法上有所偏颇,但下属因为上司的赤诚无私的心,而依然感动不已的。

刘邦曾说自己文不如萧何、智不如张良、武不如樊哙,而这些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邦,原因就在于刘邦能用一颗父母的“养育”之心对待下属,下属自然会忠心耿耿。

如果我们不敢对下属言语重了,说明我们还没有对下属尽到“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