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州社保是怎么算的啊?

115 2024-03-27 12:03 admin

一、苏州社保是怎么算的啊?

苏州市区统筹范围企业社保缴费比例规定如下:

1、养老保险单位缴纳19%,个人缴纳8%;

2、医疗保险单位缴纳9%,个人缴纳2%(加每人每月5元标准的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由个人承担);

3、失业保险单位缴纳0.5%(从2017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用人单位的比例从1%降至0.5%,个人缴费比例不变。5月份开始按新比例征缴,1~4月多征缴的后续会按程序退费)个人缴纳0.5%;

4、生育保险单位缴纳0.5%,个人不承担;

5、工伤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个人不承担,缴费比例按照企业所属行业风险类别确定,共分为1-8个行业类别,缴纳比例为0.2%-1.9%。2017年度参加苏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上限为19613元/月;缴费基数下限为2802元/月。补缴基数仍为5600元/月。

二、苏州飞旭几号发工资啊?

正常是10号发工资,也有提前或者推后,他们公司有自己的年历。。。上班早8点至晚8点。。中间有2小时休息时间。。

三、苏州园区社保和市区社保哪个退休工资高?

新区市区的社保最底缴费基数2010,公司承担33%663.3个人承担11%+5226.1,新区跟园区是不一样的,新区社保和公积金是分开的,社保里是五险,园区的社保公积金统称社保是五险一金

四、5000工资社保交多少钱?

一般来说,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20%,职工个人缴费费率为8%。医疗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8%,职工个人缴费费率为2%。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2%,职工个人缴费费率为1%,其中农民合同制工人不缴费。工伤保险:根据行业风险程度,确定单位基准费率,基准费率控制在0.5%~2%之间,并根据有关情况定期调整,职工个人不缴费。生育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0.8%,职工个人不缴费。

社保的计算公式

  社保每月要交多少钱计算公式:社保月缴费基数*社保缴费比例

  公司社保缴费金额计算公式:公司社保缴费基数*公司社保缴费比例

每个城市的社保基数与比例的规定是不一样的,具体可以向当地的社保局咨询!

五、苏州华硕自动离职有工资没啊?

兄弟,旷工离职肯定没有工资的。我工号26****,5月才出来的,最后半个月工资就没发。还有你要考虑到以后还在不在苏州找工作,如果是还是申请离职吧,免得社保什么的还要交违约金去拿。

六、社保工资台账怎么做啊?

公民身分证号,电脑序号,姓名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补缴,单位缴费,个人缴费,户口性质,社保始缴时间,入职日期 ,工作年限,出生年月日,性别,年龄接着楼上的,这是我做的社保台账的抬头。有些信息是根据公司性质而定,像我们经常会碰到普查,所以信息多一些

七、工资没涨,社保涨了,是怎么回事啊?

社会保险是根据职工上一年的工资为当年的缴费基数的。

但缴费基数不能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60% 如果你去年的工资要高于前年的工资。则你今年的社会保险费自然也要高了。如果你去年的工资不高于前年的工资。则只能说你的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60%后,按60%核定。比如,去年你地最低缴费基数是1200元的话,你基数若低于1200元,则按1200核定,但今年你地最低基数已经调到1400元,则你的基数也按1400核定。

八、苏州社保每月交多少钱?

1、首先要明确一点,每个地区的社保缴纳基数不一样,社保每月需缴纳多少钱,是根据参保缴纳的基数多少来确定个人和公司分别缴纳多少钱。

2、社保是与工资相挂钩的,单位和个人的承担比例一般是: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医疗保险(单位10%,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1%,个人0.2%),生育保险(0.8%全由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单位0.5%-1.6%全由单位承担)。

举个例子来说明:缴费基数是3000元,单位承担缴纳养老保险20%(600元),个人承担缴纳养老保险8%(240元)。

3、由于各地的缴纳基数一般有多种档次,有一个下限和最高的上限,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基数缴纳。同样,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都是按选择的缴费基数然后按不同险种的比例扣缴。

九、苏州个人缴纳社保多少钱?

你是单位交的话,是按上年本人的工资总收入的月平均为缴费基数(最低不得低于1369元);

单位交31.5%个人11%+5元.

自己交的话,养老最低330元/月;医保126元/月

十、苏州社保的编号怎么查啊?

1.

通过微信查询,搜索“相城人社”公众号,依次点击“微服务”—“人社服务”点击“个人信息”就可以看到社保编号。

2.

可以在医院要点等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后的发票上看到个人的社保编号。

3.

下载苏州银行APP,注册并绑定自己的社保卡,点击“生活”—“医疗保险”就可以看到社保编号。

4.

直接到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询问。